1月22日晚,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鸟巢”举行彩排,而在开幕式表演之前,一段30分钟的行进式广场舞点燃了现场的气氛。
参与此次广场舞的演员最大70多岁、最小5岁,自带「国民气质」的广场舞亮相冬奥舞台,引发网友热议。
除了表达热烈的情感,跳舞更是对全身都有益的健身方式。无论你几岁、身处何地,都可能被这项「国民运动」征服。
世界卫生组织将跳舞称为“世界上最好的运动”,《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采访专家细数跳舞的好处,并教你一套防损伤科学“舞姿”。
受访专家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教授 张一民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教授 卢元镇
跳舞,“激活”全身健康
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研究人员在针对绝经后女性的研究中发现,坚持每周3次、每次90分钟舞蹈练习16周后:
甘油三酯水平下降,好胆固醇水平上升;
身体协调性、敏捷性、平衡性及步态、肌肉力量等均得到改善;因生理状态改善,自尊心也得到提高。
研究人员认为,舞蹈有助女性保持独立、高质量的生活方式。尽管舞蹈健身的人群以女性为主,但很多好处并没有性别差异。
世卫组织第142届执委会会议上,参会人员集体跳舞
减缓疾病发展
日本三重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轻、中度老年痴呆症患者常跳广场舞(配合音乐做体操),能增强大脑活动和认知功能,延缓病情恶化。
英国约克大学、美国帕金森病协会联合研究显示,轻、中度帕金森患者每周跳舞1.5小时,可以明显减缓疾病进展。
提高自理能力
日本东京都老年医学研究所发现,相比慢跑、骑自行车等,舞蹈是唯一能帮老年人提高自理能力的运动。
坚持练舞者在散步、洗澡、吃饭、穿衣、如厕等日常活动中需要别人帮助的可能性降低了73%。
降低跌倒风险
瑞士苏黎世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等机构联合开展的研究显示,舞蹈使老人的平衡能力、移动能力和下肢肌肉力量得到显著改善。
每周做一次以上的舞蹈运动,能使跌倒风险降低37%;如果每周频率为3次及以上,跌倒风险可降低53%。
增强大脑功能
西班牙《阿贝赛报》发文称,只要坚持跳舞6个月,大脑功能就会得到改善,具体表现为有效增强大脑感知能力、空间记忆能力,提高记忆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抑制干扰信息的能力。
辅助降低血糖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周应锻炼约150分钟。
一般来说,跳舞1小时能燃烧多达300~800千卡的热量,且无论哪种类型的舞蹈,都能帮助患者实现控糖目标。
3个因素决定锻炼效果
无论哪种舞蹈,决定锻炼效果的都是3个关键因素,即强度、时长、频率。
强度
这一指标通常用心率来衡量,运动时应控制在最大心率的60%~80%。
年轻人一般控制在160~180次/分,四五十岁时达到140~150次/分即可,老年人应控制得更低些。
从个人感受来说,如果运动时无法顺畅与人对话,就说明强度已经达到中等以上。
时长
主要指单次连续跳舞的时间。
建议把每次跳舞时长控制在1小时以内,身体素质较好或年纪较轻的人,算上休息间隙,可以坚持1.5小时。
频率
按照有氧运动的建议,可每周跳舞3~5次,这也是使心理健康达到最佳状态的频率,至少坚持2个月。
防损伤有套科学“姿势”
广场舞之所以受人欢迎,不在于它编排有多专业、动作有多美观,而在于容易“上手”。
但即便是简单的舞种,运动损伤也可能出现;除了控制强度和时长,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
选择适当舞种
年轻人身体素质较好,可任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舞蹈。
老年人的力量、耐力、协调性等都会下降,应选择难度更小、强度更低、动作幅度不大的舞蹈形式,比如,广场舞、舞步较慢的华尔兹等。
“装备”要合身
跳舞时忌穿硬底鞋、拖鞋,以防扭伤脚;衣裤应选择宽松、全棉材质,保证血液循环通畅、利于吸汗。
先热身后放松
跳舞前应进行5~10分钟的热身,可以屈膝、压腿、弯腰、转脚踝、拉伸四肢、简单弹跳等。
运动完毕,也应做好放松,如抖抖腿、伸个懒腰等,促进体内代谢产物的排出,以免出现肌肉酸痛等。
高难度动作需谨慎
舞蹈里的蹲起、跳跃、旋转等动作对身体协调性、灵活性有一定要求。
身体机能衰退的人未必能承受此类动作,建议避免大幅度扭颈、转胯、下腰,以及转圈、头向下等动作。
膝关节不好的人做下蹲动作也应谨慎,千万别强求所有动作都到位、美观。
日常练练力量
很多运动损伤源自局部肌肉力量不足,建议在跳舞之余,进行一些薄弱部位的力量锻炼,但应循序渐进、适可而止。